事实上,对一些极度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并不是很高科技的东西,而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更多的是合作,尤其是和中国之间。
目前的趋势表明,富国远远不能实现其2012年的减排目标。但统计表明,美国的自愿减排措施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如果以澳大利亚的平均排放量为基准,则需要七个地球,如果以北美或加拿大为基准,则需要九个地球。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各种手段和资源保护本国免受海平面上涨等气候灾难的影响。以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为例,2001年小布什政府单方面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目前仍没有联邦政府层面的强制减排目标,只有少数私营部门和一些州政府采取举措,设定了减排目标。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每1500人中仅有1人受影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杨宏伟说,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半个世纪以后,人均GDP已达到数万美元,但温室气体排放还在大幅增长,这表明发达国家说得多,做得少,在减排方面缺乏实际行动。
发达国家承诺的减排中期目标与其长期目标并不匹配,而且远期目标明确,中期目标模糊。在荷兰等低地国家,有大规模的防御设施保护居民,房主在政府的支持下也有能力购买可浮于水面的住宅。关于这个问题,坎昆大会主席、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直言不讳:想要在坎昆达成像《京都议定书》那样的协议,时机尚不成熟。
关于共识,各国之间存在许多争议,这也体现在坎昆大会待议问题草案中。在努力的同时,各个国家也在大的目标之下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各谈判方都期待建立绿色基金能成为坎昆大会的切实成果。——如何制定2012年以后的减排目标。
许多发达国家有严格的专利法律,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此,他建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用于发展绿色经济的资金。
各国不再对一次会议寄予过多的期望,急切地期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出炉,而是更为期待一个均衡的成果。而发达国家的主张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即先设立国家目标,而后聚合成一个全球目标。这一共识要求减排需要考虑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适应2050年全球气温上升2℃的成本约为每年750亿~10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所占比例最高。
这是一项旨在扭转大规模毁林的趋势,是全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埃尔所说的那样,坎昆大会应该从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入手,争取达成一些较为实际的目标。各方有何期待?从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到均衡的成果与去年哥本哈根大会的乐观和目标远大相比,此次与会各方的态度更显得谨慎和务实。草案提到了巴厘行动计划的五大基石:减排、适应、资金、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
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过于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会给发展中国家使用专利带来巨大的阻力和庞大的费用,不利于技术的使用。一个争议焦点是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
作为一次对全球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坎昆大会将达成哪些成果?谈判矛盾焦点究竟是什么?中国在这次谈判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需要用于改善排水和公共建筑、海岸带、供水和防洪等基础设施,使之适应气候变化,约占适应成本的54%,而道路约占23%。
但是,各个国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大家在一个总体目标之下,各国都应该作出相互的妥协,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大家都不满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结果。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休恩在会议前表态,坎昆大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一份最终协议,能离这个最终目标更近就意味着坎昆大会的成功。中国将发挥什么作用?减排是自愿行动,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解振华表示,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和《哥本哈根协议》的共识,发达国家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为历史的责任承担自己相应的义务,这一点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是必须要坚持的。针对这一问题,玻利维亚的气候谈判代表曾经建议,构建技术专利共享机制。关于坎昆大会,中方将坚定支持坎昆大会就加强公约和协定书的全面、有效其持续实施做出公平、合理和有效的安排,以期达成一个均衡的成果。尽管各国对这次会议结果的预期普遍趋于谨慎,但坎昆大会的作用不可小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气候司司长苏伟在2010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论坛上表示,尽管坎昆大会大家的期望值没有那么高,有所降低,也不可能完成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的授权,而且会议在最终完成谈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毕竟是万里长征当中重要的一步。如何将REDD进一步落实,将是坎昆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
此外,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建议,到2020年,发达国家应该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40%。依照2007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各国就采取长期合作行动达成了共识。
争议焦点是什么?6个问题尤为关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明显这次大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解决争端,达成一致。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简称IIED)的最新报告显示,有6个问题尤为关键,它们分别是:共识、适应气候变化、资金问题、技术转让、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REDD)以及2012年后的减排目标。
六大焦点:● 如何凝聚共识? ● 如何破除技术转移壁垒?● 怎样适应气候变化? ● 怎样落实REDD?● 绿色基金能否建立? ● 2012后减排目标如何确立?11月29日-12月10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将齐聚在墨西哥美丽的海滨城市坎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以下简称坎昆大议)。那么,中国对这次会议有何期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日前表示,气候谈判已经进行了将近20年,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全人类的利益在努力。——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REDD)苏伟还介绍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是发展中国家、77加中国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四国是在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工作。
至少跟哥本哈根会议相比,外界对坎昆会议的期望值已大为降低。这λ中国首席谈判代表表示,此次会议谈判不会轻松,各国都应作出适当的灵活性。
中国希望此次坎昆会议上,这四大问题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有效、全面、可持续地实施。其中,对于资金问题,中国希望经过此次会议,至少大家能够原则同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主导下,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基金,并对长期资金安排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参加坎昆会议谈判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苏伟11月29日表示,减缓、适应、资金、技术一直是气候谈判的核心问题。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和《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大会(CMP6)在坎昆开幕。
大家应清楚自己的责任、各尽所能,发达国家应当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他希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各方不要过于讨价还价。刚刚参加完开幕式的苏伟表示,中国将在谈判过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希望,上述四个主要问题都能取得平衡地进展,为最终完成巴厘·线图谈判、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果,做好准备
晚会最大的亮点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环境监测站的潘本锋,以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收入囊中,一举成为国内首位通过专业技术大比武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人们期待已久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也在晚会上集中亮相。
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暨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最近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举行。郭承站、郝吉明、吕植、马和励、郄建荣、谭晶、唐孝炎、向晓钧、余小萱、凤凰卫视《中国江河水》节目组,以及惠志军、徐留平、孙君、李超、马中、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等,以他们感动中国的绿色理想和感人至深的环保行动,在2008、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赢得了广大网民、评委的敬意,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现在已经提前完成,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贡献。2005年11月,在松花江水污染防控的关键时刻,潘本锋率领的河南监测分队克服水土不服、极度严寒等多种困难,每天工作14小时,及时准确地为国务院上报出黑龙江抚远断面各个时段的监测数据近千个。